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心”为思想源泉的文化,正如徐复观先生在《心的文化》中指出,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是“心的文化”。“心文化”有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邯郸地方文化发展过程中,赵文化、太极文化、晋冀鲁豫根据地红色文化等文化各有其特色,又同归于心。心的概念蕴蓄着邯郸地方文化的思想精髓,是邯郸地方文化的精华所在。 邯郸学院作为邯郸市唯一一所市属本科院校,在认真总结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心”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心文化”融入顶层设计里,上升到立校强校、形成特色、更好培养人才的高度,构建了地方优秀文化育人模式,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能够自觉传承历史文化血脉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中国传统“心”文化的主要思想
中国传统“心”文化起源于孔子、老子。在孟子、庄子时期开始论述,儒释道三家形成“心”文化思想体系。到了宋明,陆九渊、王阳明更是融合儒释道三家心论之精髓,形成了陆王心学。中国传统文化是真正的“以心为本”。首先是儒家的身心合一。儒家讲养心,即修心养性、尽心知性知天。孔子的“仁爱”“爱人”,强调做人要光明磊落,并应努力自省,这是正心,心正而后修身,修身后齐家,齐家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其次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道家讲顺应自然,即无为而无不为。道家思想倡导清心寡欲,虚怀若谷,致虚守静,让心灵保持静的状态。道家由自然哲学深化为生命哲学,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后是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的心学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二、邯郸地方文化中的“心文化”
邯郸的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比如赵文化、梦文化、邺都文化、石窟文化、磁山文化、磁州窑文化、陪都文化、太极文化、成语典故文化等等很多,每种文化中都蕴含着“心文化”。如,赵文化是邯郸历史文化的主脉。李学勤先生认为赵文化是开放、进取、包容、融合的文化。正是华夏文化和草原文化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互相冲突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有两重性格的赵文化。孙继民、郝良真两位学者对赵文化的二重性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赵文化是平原文化与高原文化、内地文化与边地文化、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交融的二重构成。赵国长期与匈奴、林胡等部族互动,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既保持中原礼法,又吸收游牧民族的勇猛精神,塑造了独特的“刚柔并济”之心性。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赵武灵王打破“华夷之辨”的偏见,主动推行“胡服骑射”,学习胡人服饰与骑射技术,展现“不拘成法、因时而变”的革新精神,体现了赵国统治者的破除陈规的开放心态。 赵国地处中原与草原的交界,民风剽悍,其“心文化”带有鲜明的尚武与豪侠之心色彩:《汉书•地理志》载:“赵、中山地薄人众,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荆轲、豫让等刺客的“士为知己者死”精神,亦可视为赵地“心文化”中侠义之心的极端表现。这种豪迈直率、重义轻生的性格,反映了赵人内心对自由与尊严的追求。
赵文化在思想上杰出代表人物便是荀子。荀子在思想上,提出了“性恶论”,强调通过后天教化与礼法约束改造人心。《荀子·解蔽》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心具有理性认知能力,能通过“虚一而静”的状态认识天道、制定礼法。 他强调“心”需克制人性中的恶,通过“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实现道德提升。他还主张“化性起伪”,即通过礼法制度、教育学习改造人性,重视外在规范对内心的塑造,强调要光明磊落,并应努力自省,这是正心,心正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太极文化融合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思想健心文化,它不仅是运动,也是一种艺术;它不仅是一种活动,也是一门学问。太极拳是一种“由内发于外,并由外敛于内,内外交修”的拳种,传统的练法要求“始以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是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做到内外合一,表里一致。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其实也就是一种反馈调节的过程。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由意识支配的,而且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喜怒情绪都会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如果没有正确的意识支配,就不能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健康长寿就难以实现。太极拳强调以“柔”为体,指出“柔则生,刚则损,天下知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运动过程中始终贯穿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动静有度、以动养生又兼养神、以静养心又兼养身、形神共养的原则和方法。它通过意志、身体、气息三结合的运动,使人进入心静气和的状态,从而产生一种惬意的放松体验,达到释放心理压力的效果。这种状态对于神经紊乱和意识疲劳的消除有积极的作用,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对于人精神的调控、熏陶,都有很好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如何修好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一方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修养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邯郸是革命老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实践,深刻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即将理论指导与具体行动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如邓小平在主政晋冀鲁豫时,非常重视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执行。他指出了减租减息政策的重要性,“减租减息和交租交息的政策,给发展生产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凡是减了租息的地方,广大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都大大增强了”。正是基于对减租减息政策的高度重视,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工作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与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减租减息政策最好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再如,大生产运动时期,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又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根据中央精神,并结合自身条件,开展了特色鲜明的生产运动。实行异地运粮,救济灾民;组织妇女纺织土布,以工代赈;开垦荒滩,抢种庄稼;实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开展造纸、采药副业,创办合作社;军民齐动员,展开消灭蝗虫战役。这些政策均以实践需求为导向,体现了“知”与“行”的高度统一。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成功,源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文化智慧知行合一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
三、凝聚心文化,构建特色育人文化路径
邯郸学院作为邯郸市唯一一所市属本科院校。长期以来,深耕邯郸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以赵文化、太极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为重点,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中的“心”文化,明确提出了“用心做人、用心做事、用心教学、用心读书、用心回报社会”的“心”文化,确定了“同心培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人”的办学使命,把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学校凝集了“赤心奉业”的核心理念,高度重视塑造学生厚实的人文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精神;凝集了“潜心养德、倾心修能、用心践行”的校训;“爱心、专心、精心”的校风;“爱心育人——爱心育化守正出新之人”的教风,“专心学业——专心修成德能兼备之才”的学风。逐步形成了“精神涵润、环境养润、教学慧润、实践悟润、品牌铸润、服务泽润”的“六润式”地方优秀文化育人模式。这种文化育人模式是学校“心”文化的具体表现。邯郸学院“心”文化,源自对邯郸地方文化中的“心文化”的真心热爱、深刻了解、全面认知和积极借鉴,来自对办学定位的深入思考和准确把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同。(作者:刘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