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太行绵延起伏,钟灵毓秀。在这里,世世代代勤劳的太行山人努力寻讨生活,他们生活的痕迹在时光流转中渐渐沉积下来,于是便有了珍贵的太行山文化宝藏。为了探寻、研究和保护这些文化宝藏,传承文化精神,在晋冀豫交界的太行山地区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学术研究为生活常态,无畏盛夏,不惧严冬,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太行山的每一方山石,足迹遍布冀南太行山区的每一个村落、每一座庙宇、每一处革命遗址,广泛搜集太行山文化研究的一手资料,真正将学术之根深扎在太行山上,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这支队伍就是邯郸学院太行山文化研究团队。
这支团队成立于2013年底,截至目前共有19人,其中博士和在读博士16人,高级职称6人,45岁以下教师14人,无论从成立时间,还是成员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来看,这都是一支年轻的研究团队。目前团队收藏了25万件太行山文书、4000余件碑刻拓片、40余种古籍公文纸背文书抄录本或电子版,逐渐形成太行山文书、太行山碑刻、古籍公文纸背文书三大研究方向,获批社科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学术团队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在《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文献》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太行山文书精粹》《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系列丛刊·明清文书》《磁县北朝墓群出土碑志集释》等资料集5部;调查涉县、武安、磁县、邢台市信都区等地革命旧址200余处,相关研究成果即将付梓刊行。
这支朝气蓬勃的团队之所以在短短10年时间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与团队的核心人物的带头作用密不可分。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孙继民先生虽年逾古稀,但仍身体力行,与青年人一起深入山村探访文书,一起爬山找庙寻碑。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将多年治学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独特视角,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人。团队的负责人冯小红教授做过双髋关节置换手术,身体残疾,行动不便。即便如此,他仍然亲自带领团队,数年来多次深入山区调查文书、碑刻、革命旧址。他行走不便,就削竹为杖,扶杖山行。每天调查完后,无论时间多晚,身体多疲惫,他都要赶写当天的工作日志。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一是我们要对得起党和国家的培养,二是我们要为后人留下点什么。他既以此匡正自己,也以此鞭策所有团队成员。正是像孙继民先生和冯小红教授这样的核心人物,他们身先士卒,切实参与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并指导年轻教师确立研究方向和开展研究工作,团队的整体水平才能迅速提高。在授业和解惑的同时,他们更是学术精神的传道者,在与年轻人一起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默默诠释出自立、自强、自省和为学术而学术的治学境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帮助年轻人树立起正确的学术观和价值观,逐渐锤炼出一支团结协作的研究团队。
在太行山地区搞田野调查十分辛苦。冀南太行山地区有句俗语,“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以之形容当地的地形地貌实不为过,这也给田野调查和野外作业带来了很多困难。有时为了赶进度,来不及吃午饭,等干完活之后再吃饭,常常已是午饭晚饭并作一顿。每次前往调查,老师们都自备车辆。遇有山路狭窄,或无车路可通的情况,只能徒步前行,羊肠九折,履危侧足,有时甚至还会发生危险。2021年2月16日(正月初五),学报编辑部主任兼地方文化研究院党总支书记贾建钢带领两位老师到涉县峪里村调查,村外山路极其难走,先是土路上交替布满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坑,然后是碎石路上两道车辙中间拱出来不少尖利的石头。尽管如此,为了寻访一通位于村外深山里的石碑,三位老师没有半点犹豫。下午五点多,意外不幸发生,汽车油底壳被中间的尖利大石卡住。直到夜里十一点,救援车还未找到事发地点。冬夜的太行山格外寒冷,三人蜷缩在车里搓手取暖,车窗上呼吸凝结的水汽顺着玻璃流下来。等到救援车到来之后,老师们才知道,司机原以为三人是来旅行的,因此第一次到达山路入口处时,看到路十分难走,就推断事发地点肯定不是这里,便离开了。等老师们跟随救援车回到邯郸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两点多。2022年6月的一天,根据老乡提供的信息,贾建钢和于亚龙两位老师去寻访西戌镇宋家庄符山山顶的石碑,行至半路突遇山坡巨石散落,无路可走,但为了不漏掉任何一通石碑,二人手脚并用,艰难攀爬至山顶,终于完成任务。由于天气炎热,体力消耗大,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当晚返回邯郸时两人就发起了高烧。还有一次在涉县禅房村青阳山龙王庙、碧霞元君祠拓碑,两处庙宇都位于深山之巅,老师们扛着梯子、拎着水桶、背着工具包,带上矿泉水和面包,徒步六七里登上山顶。为了能在天黑之前完工下山,到达山顶后,老师们来不及休息,立刻开展工作。中午趁着工作的间隙,大家轮流吃饭。当地村民被团队的精神所感染,有两位老乡专门从山下挑来水,从家里拿上挂面和蔬菜,在庙宇的简易厨房为老师们煮面条。在村民们看来,这不只是老师的工作,更是为禅房村的文化留根铸魂的义举。老师们之所以这样坚持,原因在于他们心中秉持一个信念,就是要在自己所知的范围内不漏掉任何一通石碑,为将来建成冀南太行山地区碑刻资料中心竭尽全力。
冀南太行山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根据地,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略区域,这里保存的革命历史遗迹和民间文献十分丰富,研究团队的老师们以冀南太行山地区为中心开展调查,不遗余力地搜集、保护太行山区的革命文献、访寻先辈的革命故事,为红色遗址的保护和红色精神的传承提供智力支持。团队先后在河北省武安市什(或作“十”)里店村和山西省昔阳县长岭村建立了两个科研工作站。武安市什里店村是获得友谊勋章的伊莎白·柯鲁克和丈夫大卫·柯鲁克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因伊莎白描写革命和土改复查的两部英文著作成为蜚声中外的“学术名村”。研究团队组建了什里店调查研究小组,该小组循着柯鲁克夫妇的足迹,征集了一批民间文书,对村民做了社会调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记忆与学术名村‘十里店’再研究”,出版了资料集《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系列丛刊第一辑:学术名村“十里店”文书——王氏家族文书》和专著《追访与续读:学术名村“十里店”的乡村记忆》。此外,研究团队还组建了边区时期文书整理研究小组,该小组对15000件革命文书进行了整理,对120余处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旧址进行了调查,并以太行山文书所见边区时期文书为核心资料,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太行山文书所见抗战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太行山文书所见边区时期契约整理与研究”和河北省文化项目“冀南地区晋冀鲁豫边区军政机关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发表《从无序到有序:全面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村庄的粮秣存调》《华北抗日根据地村庄管理组织的隐性经济职能——以太行山文书为中心》《红色档案所见红色印信“一印多形”现象研究——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印为中心》等高水平论文。在寻访革命遗迹的过程中,团队的老师们真正体味了革命历程的艰难,也更加钦佩共产党人革命意志的坚定,他们也必将此种精神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为了减少人为损坏,加快太行山文书、碑刻、革命旧址的调查、搜集和保护工作的进程,团队的老师们深有时不我待之叹,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驱车一两个小时深入太行山区。2022年9月10日,是第38个教师节,也是中秋节,又恰逢周末,这本该是绝大多数人休息,和家人共享亲情的日子,但是团队的老师们却主动放弃与家人的团圆,安顿好孩子和老人,心无旁骛地来到武安市的馆陶村、车谷村等村落,调查九江圣母庙、关帝庙、胡仙庙等处碑刻。对于他们而言,或许这样的教师节才更有意义。九月的太行山岭依然苍翠,诚如教育者的生命一般,永远生机盎然!
这支研究团队把身心都付予了太行山,他们把对学术的执着和热爱根植于太行山,有了他们,太行山的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研究,而这些来自太行山的资源最终也必将回馈给勤劳淳朴的太行山人民。
作者:贾建钢,邯郸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