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教育教学质量从注重外部约束转向内生动力激发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教育部将“质量文化”列为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核心指标,要求高校打造“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以下简称“五自”)的质量文化。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CIQA)发布《中国大学质量文化建设指南》,强调“大学质量文化是一种行为方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也是一种发展理念、精神文化和团队意识”“大学质量文化应根植于自身的独特文化”。邯郸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认真检视学校质量保障三大问题:质量文化理念模糊、机制运行未成习惯、质量文化未落实到行为层,立足学校“心”文化体系,通过理念引领、环境浸润、机制创新、行为养成和师生协同“五维路径”,将“问心无愧、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独具邯郸学院特色的“五自”质量文化体系。
一、思想引领,凝练质量文化核心理念
邯郸学院在国家政策驱动和高校的内生需求双重驱动下,依托学校“立德正心,以作为学”的办学理念、“潜心养德、倾心修能、用心践行”的校训、“爱心、专心、精心”的校风等系列“心”文化体系,将质量文化内涵凝练为“问心无愧、精益求精”。“问心无愧”重在倡导师生“自觉、自省、自律”,把质量追求内化为自主要求,激发内生动力;“精益求精”旨在激励师生把“自查、自纠”的结果落实在持续改进教学行为上,追求卓越,永不满足。
为使学校质量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在校级层面,学校成立质量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协同落实;学校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教学工作会议、专题培训等,向广大师生员工传播质量文化,使学校质量目标、价值信念得到全员认同。在二级学院层面,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质量文化宣讲,使质量目标内化为师生共同追求。
二、环境浸润:打造质量文化物化生态
构建“全域浸润式”质量文化环境,实现文化认同向行为自觉的转化。首先,以景观为载体:建设行政楼“质量文化宣传角”,各学院形成有特色的质量文化宣传口号,设计属于学院特色的标识,以各自的理念形成丰富多样的质量文化样态。诸如,外国语学院的“Seek to Top”,机电学院“工匠精神”,数理学院的“知数达理”等。同时,以数字赋能质量文化建设,依托超星软件建立学生信息员反馈平台,完善学生信息员管理办法,建设高度负责的学生信息员队伍,定期开展信息员座谈,畅通质量反馈渠道。通过质量文化软硬环境建设,使师生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质量文化,进而形成人人关注质量、人人追求质量、人人创造质量的良好氛围,实现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将质量文化融入血脉,显于言行。
三、机制创新:筑牢质量保障制度基石
管理提升,制度先行。邯郸学院首创《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使各部门、各二级学院明确质量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以及路径。在制度方面,建设完善“六系统、五个三”质量保障体系,出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运行规程》,按照OBE理念,依据质量生成的逻辑,构建了涵盖质量目标、质量标准、投入保障、过程保障、效果评价、反馈改进等六个子系统的全面质量保障体系。把握学校、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三级;学校、用人单位、兄弟院校三方;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期;督导、教师、学生三主体;状态数据、师生满意度、就业质量三产出,以“五个三”的运行方式,保障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两次修订《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增加第二课堂质量标准,使质量标准从教学拓展到教育层面。组织二级学院质量保障培训、论坛,对相关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开展二级学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调研,推进校院两级质量保障体系贯通。编制《质量文化手册》,修订23项制度,规范质量标准、流程及考核机制。指导二级学院建立配套制度,形成上下贯通的管理规范,实现“计划-执行-评价-反馈-改进”闭环运行。
四、品牌活动:推动质量习惯深度养成
通过品牌活动培育促进质量行为制度化、常态化。通过长期开展学期初“讲评课”活动、学期中“课堂开放月”活动、三期检查等质量文化品牌活动,不断推进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师范专业认证等内外部评估评价活动,把质量意识外化为主动配合质量管理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课堂开放月”活动,每次都在听课看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重点教学工作设置不同内容的主题活动,比如优秀教案评比、教学改革典型案例评比、项目式课程思政评比等,对引导教师关注教学、关注课堂、关注教研、关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学校层面还指导二级学院立足学院特色,打造学院特有的质量文化品牌,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一院一品”。
五、师生协同:实现教与学质量双提升
“教”与“学”的质量提升是质量文化效果提升的根本反映。教师和学生既是质量文化的践行者,也是质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对于教师,教师发展部门和二级学院教研室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进行传帮带、老带新,传承邯郸学院优良教育传统、理念。学校成立教师培训中心,有计划组织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团队等专项培训,选取知名高校专家,与骨干教师结对指导,对教师提供教学培训、指导、咨询等专业化的服务,支持教师反思实践和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及时有效地为教师解决疑难问题,并为教师发展提供各种机会,努力培养“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学校还重视榜样的力量,自2022年开始,连续三届评选“信息员眼中的最美教师”,自2016年开始,连续九届评选最美辅导员。学生推选出的教师榜样,更加激发了教师的成就感、自豪感。
对于学生,学校坚持“三全育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及评价,强化学风建设,加强学业指导,促进从监督到支持、从控制到服务的转变。学生管理服务部门和二级学院以学风建设引领学习质量提升,强化养成教育,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通过对学生日常教育和行为规范的精细化管理促使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引导二级学院加强学风建设,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学业团队”,建立学生学习成长档案,强化自我管理与质量责任意识,加大专业导航、学业指导、心理健康、职业和就业辅导等方面的帮助力度,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等方面的服务,使质量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见到实效。
结语
邯郸学院以“心”文化为根脉,通过理念引领、环境浸润、机制创新、行为养成、师生协同的“五维路径”,从“理念凝练—机制构建—行为养成”三阶递进,最终实现从“合规性评估”向“文化自觉”的转型,从制度约束升华为价值自觉。未来,将持续深化“五自”的质量生态,持续深化内涵建设,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内生动力,为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邯郸样本”。(作者:刘丽梅 陈晓莹)